![](http://hanitalan.yxtc.net/hntt/tttp155/image002.jpg)
在哈尼老鄉(xiāng)家,我們見識了原始的制茶工藝。其實,說來也簡單:剛剛采下的新鮮茶葉,要放進滾燙的大鐵鍋里,迅速翻炒,使之萎凋。然后用手揉制,之后再翻炒,再揉制,凡三炒三揉,迅速烘干,即為著名的“滇綠”,又叫“炒青”。倘三炒三揉后,堆放使之發(fā)酵再烘干,則為海外馳名的“滇紅”。為遠銷方便,西雙版納各大茶山一些老茶號便要雇用專門人才,將三炒三揉的“炒青”經(jīng)由壓茶、踏茶、編茶籃、包扎等工藝,制成“普洱茶”,再經(jīng)茶馬古道由馬幫遠銷四方。普洱本不出茶,明代置普洱府,每至茶葉購銷旺季,內(nèi)地茶商紛紛云集于此,大量收購來自西雙版納六大茶山的“普洱茶”,因以名焉。清代自乾隆年間至光緒初年,普洱茶的產(chǎn)銷盛極一時,從滿清宮廷、豪門權(quán)貴,直至東北亞、港澳臺、東南亞、乃至印度次大陸之名門豪富,莫不以飲用普洱茶為榮,其聲名如日中天,恒久不衰。
南糯山地處亞熱帶,叢林中油黑的森林腐殖土極為肥美,其多霧背陰之山地皆出好茶,歷來以葉肥、芽壯、毫白、質(zhì)優(yōu)而聞名,其甘美、醇厚,迥非它地可比。繼明清之盛,1939年,云南省財政廳長陸崇仁曾在南糯山開辦思普茶廠,以柴油發(fā)電機自行發(fā)電,引進英制揉茶機等設(shè)備生產(chǎn)“滇綠”、“滇紅”、“磚茶”、“餅茶”等遠銷省外,年產(chǎn)各種茶葉萬擔以上。迄今,南糯哈尼人仍以茶葉生產(chǎn)為主業(yè),植茶在萬畝以上。
在半坡寨的茶山上,我們?nèi)ぴL1953年發(fā)現(xiàn)的栽培型茶王樹,當?shù)毓嶙宸Q其為“沙歸八瑪”,意為“名叫沙歸的人栽種的大茶樹”。據(jù)說,當年這株茶樹高5.5米,主干直徑為1.36米,茶葉肥厚,汁濃味香,樹齡在800年以上,是西雙版納所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樹。帶路的哈尼老鄉(xiāng)不無遺憾地告訴我們,這棵茶王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,主干樹心逐漸朽空,主枝也枯死了。果然,在茶王樹生長過的那片沃土上,我們見到了它殘存的遺跡,雖然它的軀干已歸于泥土,不見當年的英姿,但它周圍的茶樹依然生機勃勃,郁郁蔥蔥,那該是它生生不息的子孫吧!
說來也巧,正當半坡寨的八百年栽培型茶王樹逐漸走完它的生命歷程時,1980年在南糯山賀松寨后的密林中,人們有了更為驚喜的發(fā)現(xiàn),一棵古老的野生茶王樹仿佛橫空出世般呈現(xiàn)在人們視野中。這棵植株高32.12米,主干直徑近0.9米的野生茶王樹雖歷經(jīng)1700余年風雨,仍英姿挺秀,屹立在海拔2000余米的眾山之巔,在它四周則伴生著許許多多山茶科的植物,古藤攀援纏繞的高大喬木及罕見的樹蕨。這難得一見的生態(tài)奇觀凸顯自然造化之神奇,令人嘆為觀止。當我凝視著它偉岸蒼勁的老干虬枝,以及那呈橢圓形、潤澤碧綠的葉片,嗅著它白中帶黃的茶花的幽香,我驚嘆于茶王樹生命力之頑強,它該比唐代“茶圣”陸羽還要年長三百多歲。
南糯歸來,思緒翩然,我常常想起那令人心醉的漫山遍野的茶樹,那無數(shù)潔白的茶花的清遠幽香,連同那傲立山巔、挺拔勁秀的茶王樹。呵,南糯,我為你自豪,為你驕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