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一区精品无码_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非洲_思思热免费精品视频观看_亚洲熟妇av综合网五月

   
 
這首普洱茶歌耳朵都聽 [08/30]
年少不識茶滋味,喝懂已 [08/15]
《我的前半生》:前半生 [07/26]
致每位茶仙子們節(jié)日快 [03/08]
中國茶界需要匠人精神 [09/05]
人生先定一個能達到的 [09/02]
半盞清茶  觀浮沉人生 [08/19]
你需要的從來都不是一 [08/15]
云南人的情人節(jié)是這么 [08/10]
::昆明葳盛茶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,葳盛普洱茶文化網(wǎng) >> 文學茶苑 >> 茶人茶事 >> 茶物質(zhì)文化精髓——《茶人書壺館》

茶物質(zhì)文化精髓——《茶人書壺館》
作者:wzysky 日期:2011年10月08日 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 字體:  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訪云南省普洱茶協(xié)會會長助理、副秘書長、著名茶人張明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云南經(jīng)濟日報》記者  劉秉德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茶人書壺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茶:悅情雅志、除煩療渴、保健養(yǎng)生、清心怡神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:創(chuàng)造世界、修身立業(yè)、治國齊家、福澤世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書:啟迪智慧、開闊視野、釋疑解惑、光耀云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壺:滋養(yǎng)心性、包容天地、承載歲月、凈潔乾坤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館:暢享佳韻、閱歷世事、濃縮精華、淡定人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——題記

     金秋時節(jié),輕風送爽,菊花綻放,丹桂飄香,記者來到了昆明葳盛茶業(yè)有限公司采訪。進入葳盛茶藝館,一塊由云南省普洱茶協(xié)會會長張寶三題寫的“紫紅色底、金黃字、古色古香的“茶人書壺館”匾牌十分醒目,給予人厚重、質(zhì)樸、深邃之感。據(jù)介紹,“茶人書壺館”已作為葳盛茶業(yè)下屬各分公司茶藝館的店名,在麗江、鄭州等地設有分店。步入葳盛普洱府辦公樓,一幅“茶人書壺館集普洱精粹,和靜德怡真凝神韻天香”的楹聯(lián)躍入眼簾,仔細品讀,頗耐人尋味。上聯(lián)寫的是茶物質(zhì)文化,下聯(lián)書的是茶道精神內(nèi)涵。上下聯(lián)構(gòu)成了茶文化物質(zhì)形態(tài)與精神形態(tài)的有機融合,讓人深感茶文化內(nèi)蘊之包容,外延之浩瀚……


    張明春,現(xiàn)任云南省普洱茶協(xié)會會長助理、副秘書長,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,葳盛茶業(yè)有限公司董事長、總經(jīng)理,茶藝師、評茶師高級講師,西南師范大學經(jīng)濟管理研究生畢業(yè),對茶文化有較深的造詣和研究。曾發(fā)表著述110余萬字,在茶界知名度較高。2008年,他提出了“茶為佳飲,茶為世飲”的新理念,把“和靜德怡真”視為茶道精神的靈魂,把“茶人書壺館”作為茶道精神的載體,不斷地加以探索和完善,豐富其內(nèi)涵。他認為世界上任何物質(zhì)的興衰皆按其自然客觀規(guī)律運行,這種運行的過程就是道。他說,道者,即途徑也。茶道即茶之道路、方向、生態(tài)及技藝,是茶文化的核心,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準則,涉及藝術、道德、哲學、宗教以及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,其精神實質(zhì)是:一為中和這道;二為自然之性;三為清雅之美,四是明倫之理。體現(xiàn)了一種儒家達觀治世、平和安民、遵循客觀、崇尚科學自然的思想。他說作為茶物質(zhì)文化存在的“茶人書壺館”與精神文化凝煉的“和靜德怡真”豐富和拓展了茶道的內(nèi)涵與外延,賦予了茶道活力與生機,使其千載青山永不老,萬世茶韻傳千秋,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。


    張明春對“茶人書壺館”的獨到見解是:


    茶:悅情雅志、除煩療渴、保健養(yǎng)生、清心怡神。
    茶,可靜神思,明理智,扶心態(tài),怯憂惱,需要細細品味。只有品,才知其味;只有知其味,才知其性,只有知其性,才能化其心,悟其理,起其效,明其志,得其果。品茗是一種融入、鑒賞、享受、升華的過程,只是不同的飲者,其感受因人而異罷了。當然各人的感受與他本身的閱歷、知識、職業(yè)、環(huán)境和社會地位等因素有關。


    茶原為中國南方的嘉木,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,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,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。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(nóng)就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,黃帝則姓姬名茶,茶即古茶字。茶屬于山茶科,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,植株高達1—6米,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,在我國長江流域地區(qū)廣泛栽培,一般茶葉種植3年左右即可采擷葉子。采摘清明前后長出的4—5片葉子的嫩芽,這種嫩芽制成的茶葉質(zhì)量非常好,屬于茶中的珍品。目前,我國的茶葉共分為六大類:即綠茶、紅茶、黑茶、烏龍茶、黃茶、白茶等。普洱茶因其產(chǎn)地、原料、品種、制作工藝獨特,加之有獨立的云南省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,所以應為六大茶類之外的另一獨立茶類。普洱茶因產(chǎn)地屬云南普洱府(今普洱市),故得名?,F(xiàn)在泛指普洱茶區(qū)生產(chǎn)的茶,是以公認普洱茶區(qū)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,經(jīng)過后發(fā)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。普洱茶外形色澤褐紅,湯色紅濃明亮,韻味獨特陳香,口感醇厚回甘,葉底褐紅,有生茶、熟茶之分,生茶自然發(fā)酵,熟茶人為加工而成。“越陳越香”被公認為是普洱茶區(qū)別于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。“香陳九畹芳蘭氣,品盡千年普洱情”將普洱茶譽為“可入口的古董”。其他茶類貴在新,而普洱茶則貴在“陳”,普洱茶往往會隨著歲月的延伸而增值,百年普洱更陳香的自然歸屬特性,注定了普洱茶收藏的價值與空間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茶葉是一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上乘飲料,世界上半數(shù)以上的人喜愛茶。茶葉中含有大量的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物質(zhì),如兒茶素、茶單寧、芳香泔、維生素、氨基酸等。因此茶能提神、益思、明目、祛火、清食、解暑、通便、利尿。茶葉還有其他飲料所不及的三大功能;防癌、防心血管疾病、防輻射抗氧化,茶葉中的茶多酚被人體吸收后會使癌物質(zhì)分解、降低致癌活性,從而抑制癌細胞生長,減少擴散。飲茶除對人體健康有益外,還可以陶冶情操,怡悅身心,敏捷思維,觸發(fā)感悟,豐富精神世界,培養(yǎng)高尚情愫與胸懷;使人坦蕩處世,積極向上,胸臆寬廣,養(yǎng)成一種平靜處世、淡定人生、安時處順、樂觀豁達的心態(tài)。將自己做人做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精行儉德、清靜怡真、恬淡和善、崇尚自然和諧的茶道精神融為一體。茶道即人道,人道即茶道;道通,理通,人通;道神合一,茶人一體。品茶,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精神、物質(zhì)的雙豐收。就看人們怎么品?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(tài)?用一種什么樣的情懷。世界最早的茶葉專著——唐代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,全面闡述了茶的功效:“茶之為用,味至寒,為飲最宜。精行儉德之人,若熱渴、凝悶、腦疼、目澀、四肢煩、百節(jié)不舒、聊四五啜,與醍醐甘露抗衡也。”唐代劉貞亮概括飲茶好處為“十德”,把茶作為養(yǎng)身之術,修身之道。宋代吳淑在《茶賦》中說:“滌煩療渴,換骨輕身,茶荈之利,其功若神。效在不眠,功存悅志,惟芳茗之為用,益飲食之所資。”歷代名人雅士對茶稱頌,茶對人類社會做出了貢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 人:創(chuàng)造世界、修身立業(yè)、治國齊家、福澤世人。
     人,可以創(chuàng)造世界,美化世界,推進世界;也可以毀壞世界。世界養(yǎng)育著人類,人類主宰著世界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,有種族、智愚之別,無高低貴賤之分。無論什么人,在人權(quán)上是平等的,在人格、人品、人才上是有差異的,人類雖同,賢愚不等。法國孟德斯鳩說:“衡量人的真正品德,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會發(fā)覺的時候做些什么。”由此可分賢愚。


    人,可以從生物、精神與文化等層面來定義,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(jié)合。生物學上,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,是一種高級動物。精神層面上,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,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認為與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關。文化人類學上,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、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(fā)展的生物,尤其是能建立團體與機構(gòu)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(xié)助的目的。中國古代對人的定義是:有歷史典籍,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。那些沒有歷史典籍的部族,雖有語言,能使用工具勞動,都只能算野蠻動物,而沒有進入高級動物的階段。目前世界人口近70億,大約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5.03%,與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一樣,人類為社會性動物。人尤其擅長用口頭、手勢、書面語言來表達自我、交換意見及組織團體。人類創(chuàng)造了復雜的社會結(jié)構(gòu),從家庭到國家,從個體到團體,從團體到社會,創(chuàng)立了傳統(tǒng)、習俗、法律、制度、價值等人類社會的基礎。人類創(chuàng)造了語言、科學、藝術,推動了社會發(fā)展與世界進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 2011年4月28日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,中國人口為13.39724852億,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,其中城鎮(zhèn)人口占49.68%,非城鎮(zhèn)人口為50.3%,中國既是一個人口大國,也是一個茶葉生產(chǎn)的消費大國。以云南為例,2010年,云南茶葉種植面積達560萬畝,居全國第一位;茶葉總產(chǎn)量為20萬噸,居全國第二位,茶葉綜合產(chǎn)值150億元,比2009年增長20%,這說明種茶、品茶、愛茶的人日益增多,且增長速度很快。人是茶葉消費市場的惟一主體。不同的人品飲不同的茶,不同的茶為不同的消費人群而生產(chǎn),以滿足人們綠色、環(huán)保、健康品飲消費需求。


    人是社會發(fā)展的動力,世界前進的主體。如何用人是一門學問,荀子說:“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,國寶也;口不能言,身能行之,國器也;口能言之,身不能行,國用也;口言善,身行惡,國妖也。治國者,敬其寶,任其用,除其妖。只有選賢任能,無論做任何事,才能成其大業(yè)。就靈魂而言,可分為君子與小人兩大類。古代指地位高的人為君子,現(xiàn)代指人格高尚的人為君子。古代指地位低下的人為小人,地位低的人也用地自稱;現(xiàn)代指人格卑鄙的人為小人,君子愈多,環(huán)境愈好,社會愈和諧安定。小人愈多,環(huán)境愈劣,治理難度則愈大,愈不利于安定團結(jié)。君子與小人,猶如正氣與邪氣,此長彼消,此消彼長,只是看哪一方占了上風,而占上風的一方則決定著歷史的進退??鬃诱f:”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。“道德高尚的人襟懷坦蕩,做事光明磊落,達觀處世,受人尊重。卑鄙的人,經(jīng)常憂愁煩惱,處心積慮,圖謀不軌,算計別人,令人憎惡。自私自利、巧言令色者必為小人;大公無私、樂于奉獻者必是君子。智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是君子的三種美德。自古以來,利國利民、成大器者,皆為流芳百世的君子也;禍國殃民、殘暴無辜者,皆是遺臭萬年的小人。君子與小人之分,則在于“品德”二字。古人云:“上德不德,是以德為之,而有以為。上仁為之,而無以為;上義為之,而有以為。”就是說最有道德的人,不想著有道德,所以才有德行;德行不高的人,總想不失去德行,所以才沒有德行。最有德行的人不做什么,卻什么都能做到;德行不高的人總想做什么,就要尋找各種借口。最仁愛的人做仁德事,不需要尋找理由;最有義的人行義事,就要尋找理由。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做人要做君子,像水那樣,滋養(yǎng)萬物而不與一切爭,做益國利民之事。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、道家創(chuàng)始人老子從無為無欲的道德原則出發(fā),提倡不爭。所謂不爭,包括不爭功名,不爭地位,不爭利益等。認為善良的品德如水下流一樣,有利于萬物而不爭地位、功績,不爭正是一種做人的美德。一個人如果不堅持己見,不自以為是,不自我夸耀,不自高自大,也就是不爭,天下反而沒有人敢同你爭奪了。茶道精神核心之一的中和,在任何社會、任何時候都是提倡的。天和則清,地和則寧,人和則安,心和則美,中和既是儒家的倫理思想,也是我們當今構(gòu)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理論。中和是指不偏不倚,不乖戾。儒家認為喜怒哀樂等情感未曾發(fā)時叫”中“;若情感發(fā)出來,但沒有偏頗,很中肯,叫”和“。如果人的道德修養(yǎng)能夠達到致中和,就是進入了一種和諧的境界,此時天地萬物都各得其所。相安無事。人際關系、社會關系、生產(chǎn)關系等,只有處于和諧狀態(tài),才能健康、有序發(fā)展。在倫理范疇,中和即為中庸之意。中,即中正、不偏不倚;庸,即平常、不變。中庸指處理事情不偏不倚、無過和不及的態(tài)度??鬃诱J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,如果達不到中庸,就會出現(xiàn)“不中”就是“過”或“不及”??鬃右詾?ldquo;過猶不及”,做得過分和做得不夠是一樣的,都不符合道德標準。孔子把“五常”(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)和“五德”作為社會道德標準。仁:其含義極廣,包括孝悌、忠恕等內(nèi)容,其核心是愛人。義:指正義、合乎公益。禮:約束人的言行的各種禮儀、制度和規(guī)范。智:指按道德標準判斷是非的才能和智慧。信:指誠實不欺,講信用。“五德”即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是人們修身的五種德行。溫:溫順;良:善良;恭:恭敬;儉:勤儉;讓:謙讓。儒家認為必須仁治、德治,統(tǒng)治者應該自己的言行端正,其他人就不會走歪門邪道了。統(tǒng)治者賢明、中正,是治理國家的關鍵。人是有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)六欲(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之欲;佛家以色欲、形貌欲、威儀姿態(tài)欲、言語音聲欲、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)的高等動物,但貴在思維和理智。茶人不可分,人茶為一體,品茗既是物質(zhì)的享受,更是精神的升華。葳盛茶業(yè)的對聯(lián)“為愛清香常入座,因戀雅韻細品茗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仁人雅士品茗的意境。茶品飄出清香,文品蕩出馥郁,人品福澤世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 書:啟迪智慧、開闊視野、釋疑解惑,光耀云天。
     海不辭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辭土,故能成其高。
     書是記載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工具,是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興衰的象征,它標志著社會生產(chǎn)力的先進與落后,人民物質(zhì)生活的富足與貧困,精神生活的寬松與桎梏。只有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文化繁榮,百花齊放,書海才能千帆競發(fā)。


    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,書是造就靈魂的工具。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,政治家說書是時代的生命,經(jīng)濟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,文學家說書是人類的補品,史家家說書是進步的階梯,奮斗者說書是人生的導向,探索者說書是通向彼岸的船,迷惘者說書是心中的啟明心,學生說書是不開口的老師,求知者說書是饑餓時的“美餐”;書是人類培植智慧的工具,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,任何一門科學的基礎的基礎,是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,是人類的好朋友。世界不可能沒有書,人不可能不讀書;只有讀書才有智慧,只有讀書才能完善自我。書并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,而是包藏著一種生命的潛力,它是工作和生活的發(fā)動機、原動力,它伴隨著人生的航程,引領著人們前進的方向。不會則學,不知則問,求學讀書,開卷有益。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 從歷史來看,無論古今中外,對于書,人們總是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注。人類許多偉大的創(chuàng)造,大都要經(jīng)過漫長歲月的發(fā)展過程,凝聚無數(shù)人的心力和勞動創(chuàng)造。以中國為例,圖書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次的創(chuàng)造和改進,才有今天的面貌。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的大破壞,再到粉碎“四人幫”、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、文化經(jīng)濟的大繁榮,無不是充滿辛酸、艱難曲折的發(fā)展歷史。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,秦始皇“焚書坑儒”與“四人幫”文化專制如出一轍,使中華民族優(yōu)秀文化遭到了極大破壞和扼殺,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,文人慘遭迫害,優(yōu)秀著作不如糞土垃圾,文化園地一派荒涼蕭條景象,誰還敢著書立說呢?今天的改革開放,今天的社會文明、今天圖書出版的嶄新面貌是多么來之不易。歷史上,最早人們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,只借手勢或音量作為媒介。其后,從經(jīng)驗中積累,進而確定了一些固定的音節(jié)用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,于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,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。有了語言,人類往往借助于記憶力,把聽到的話記住、再對別人復述出來,借語言加以傳播。這種目的與辦法,與日后的圖書功能相近,可稱之為口傳的活書??趥骰顣窒扌院艽?,于是人們又發(fā)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“結(jié)繩”,以結(jié)繩的大小、松緊、多寡及涂上不同的顏色等方式,來表示不同的意義,人們稱之為“繩書”。繩書局限性極大,無法滿足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求。于是,人類再著手改進,從模仿天性、描繪外界形象加以改進和簡化,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,再用它來做意象的符號。這種圖畫已有文字雛形,被稱之為文字畫。之后,又經(jīng)過改良演進,逐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。后又經(jīng)長期發(fā)展,終于成就了無數(shù)字體供人應用。文字的出現(xiàn),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新境界,又為書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,為科技的發(fā)展鋪筑了道路。書是文化的載體和物質(zhì)形態(tài),從廣義講,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(chuàng)造的精神和物質(zhì)財富的總和。從狹義講,是指社會意識形態(tài),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(gòu)。不同的朝代背景產(chǎn)生不同的文化和書籍,書籍是時代使用的工具。


    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,讀一本茶書就是與一位茶文化大師溝通感悟和交流心聲。茶中有書,書中有茶,茶與書既互相獨立,又互相兼容、互相促進、互為因果、相得益彰,從而構(gòu)建了茶文化“三品”(茶品、人品、文品)茶、人、文三品合一的最高境界,使品茗的“三境”(環(huán)境、意境、心境)得以升華。書,啟迪智慧,釋疑解惑,光耀云天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 壺:滋養(yǎng)心性、包容天地、承載歲月、凈潔乾坤。

      壺是泡茶的器具,用各種材料制成,有陶土、瓷器、玻璃、金屬、漆器、竹木等,備受人們青睞的是陶器。壺作為酒、水、茶等液體的容器,歷史悠遠,它流行于商至漢代,使用年限較長,式樣也很多,大致有圓形、方形、扁圓形、八角形、弧形等。斷面為扁圓形,深腹下垂,帶扁方形貫耳和圈足的壺大多為商代器物,但商代也有長頸鼓腹的圓壺。西周壺除承襲商代式樣外,多沒有圈頂壺蓋,蓋可倒置用作杯,耳多為半環(huán)耳或獸首銜環(huán)狀耳。春秋壺造型較商周壺輕巧,多為扁圓壺或方壺,許多壺蓋上端做成蓮瓣形,也有一些在壺蓋或壺身外表裝飾鶴、龍、虎、鳳等動物形象。從戰(zhàn)國至漢代,壺由垂腹改為鼓腹,下腹部內(nèi)收,圈足微外撇或平底,底部小巧而穩(wěn)重,顯得秀麗靈巧。這一時期也有提梁壺,其壺用數(shù)十節(jié)銅鏈串接而成,便于外出攜帶?;⌒螇刂饕谴呵锱f中國時期的作品,其造型為長頸、圓腹,腹旁有鑒,平底或圈足,壺頸向一側(cè)傾斜,形狀類似瓢瓜。在當代的陶器中,尤以宜興紫砂壺為最。紫砂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,他是紫砂壺的鼻祖,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。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紫砂壺開始制做,從此便名家輩出、花色品種不斷翻新,500多年來不斷有精品問世和傳世。燒制紫砂壺的泥土分為三種:紫泥、綠泥和紅泥,能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于巖石層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,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1米不等。根據(jù)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,紫砂黃泥屬高嶺——石英——云母類型,含鐵量很高,最高含鐵量達8.83%。紫砂壺在高氧高溫下燒制而成,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觸,燒制溫度在1100—1200攝氏度之間。紫砂壺由鈕、壺蓋、壺腹、壺把、流嘴、足、氣孔等7個部位構(gòu)成。從制做工藝分,足有圈足、釘足、方足、平足之分;鈕有珠鈕、橋式、物象鈕等3種。蓋有嵌蓋、壓蓋、截蓋;把有單把、圈把、斜把、提梁把,其形可謂千姿百態(tài)、層出不窮。


     據(jù)明代周高起著的《陽羨茗壺系•創(chuàng)始》中記載:“金沙寺僧,久而逸其名矣。”聞之陶家云:“僧閑靜有致,習與陶缸甕者處,搏其細土,加以澄練,捏筑為胎,規(guī)而圓之,刳使中空,踵傳口、柄、蓋、的、附陶穴燒成,人遂傳用。”有一種觀點認為明代正德、嘉靖時期的龔春(供春)是紫砂壺的創(chuàng)始人;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龔春得益于金沙寺僧或他本人就是金沙寺僧,但無確切史料考查。紫砂壺崛起于宋代,流行于明代,盛行于當代,1000多年來經(jīng)久不衰,頗受茶人青睞,它具有其他材質(zhì)壺不具備的優(yōu)點,是泡茶的理想器具。年代久遠的紫砂壺收藏價值非常高,有的價值連城,一壺難求。壺是有情之物,年代越久遠,壺內(nèi)涵蘊的茶氣越足,即便注入白開水也可倒出茶湯。養(yǎng)壺的過程也是一個怡神靜心、陶冶情懷的過程,在養(yǎng)壺中也涵養(yǎng)了性情、思維和心志。壺,包容天地,凈潔乾坤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 館:暢享佳韻、閱歷世事、濃縮精華、淡定人生。
    館者,接待賓客消費和提供服務的房舍也,還必須有相應的配套設施,如供人們品茗、休閑的茶館。隨著人民物質(zhì)文化生活的提高,凡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(zhèn),幾乎無處不有,只是檔次和規(guī)格差異而已。我國自古以來講究一種品茗的環(huán)境,或青山翠竹、小橋流水,或琴棋書畫、幽居雅室,追求一種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氛圍。


    茶館是愛茶人的“家”和“樂園”,也是人們品茗、休閑、朋友聚會、商務洽談的幽靜場所,其歷史十分悠久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兩晉時已有茶館。茶館的稱謂很多,各地稱呼不一。兩廣多稱為茶樓,京津多稱為茶亭,還有稱茶肆、茶坊、茶寮、茶社、茶室、茶屋等。茶館與茶攤相比,茶館有固定場所,茶攤則流動和帶季節(jié)性,且簡陋,無須多少設備。而茶館則講究硬環(huán)境和軟環(huán)境,講究規(guī)模和檔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
    中國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,出現(xiàn)在晉代,據(jù)《廣陵耆老傳》記載:“晉元帝時有老姥,每日獨提一器茗,往市鬻之,市人競買。”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上進行買賣。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。茶館的興起始于唐朝,唐玄宗開元年間,出現(xiàn)了茶館的雛形。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《封氏聞見記》卷六“飲茶”載:“開元中,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。學禪,務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許其飲茶。人自懷夾,到處煮飲,從此轉(zhuǎn)相仿效,遂成風俗。自鄒、齊、滄、棣、浙至京邑城市,多開店鋪,煎茶賣之。不問道俗,投錢取飲。”這種在鄉(xiāng)鎮(zhèn)、集市、道旁煎茶賣之有店鋪,當是茶館的雛形。據(jù)《舊唐書•王涯傳》記載:“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,至永昌里茶肆,為禁兵所擒”,這說明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。大唐中期,國家政治穩(wěn)定,社會經(jīng)濟空前繁榮,加之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的問世,使得“天下益之飲茶矣”。因而茶館不僅在產(chǎn)茶的江南地區(qū)迅速普及,也流傳到北方城市。此時,茶館除予人解渴外,還兼予人休息,進食的功能。到宋代茶館便進入興盛時期,張擇瑞的名畫《清明上河圖》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市井繁榮景象,再現(xiàn)了萬商云集、百業(yè)興旺的情景,其中亦有很多茶館。而孟元老的《東京華夢錄》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到當時茶肆的興盛“東十字大街曰從行里角,茶坊每五更點燈,博易買賣衣服圖畫、花環(huán)領抹之類,至晚即散,謂之鬼市子……歸曹門街,北山于茶坊內(nèi),有仙洞、仙橋,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。”南宋小朝延偏安江南一隅,定都臨安(今杭州),統(tǒng)治階級的驕奢、享樂、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(chǎn)茶地的茶館業(yè)更加興旺發(fā)達起來,不僅處處有茶坊,且“今之茶肆,記得花架、安頓奇松異檜等物于其上,裝飾店面,敲打響盞歌賣。”據(jù)《都城紀勝》中記載:“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……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,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,謂之掛牌兒。”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,如供人喝茶聊天、品嘗小吃、談生意、做買賣、進行各種演藝活動、行業(yè)聚會等。到明清時,茶館普及,品茗之風更盛。社會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市民階層擴大,民豐物阜成就了市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,而作為一種集休閑、飲食、娛樂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,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。因此茶館得到了極大發(fā)展,且形式愈益多樣,內(nèi)容愈加豐富。到了近代,因經(jīng)歷了戰(zhàn)爭、貧困和文革等非常時期,茶館一度衰微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,國家安定,人民富足,物質(zhì)文化生活極大提高,茶館也悄然復蘇和更加興旺。茶館是伴隨太平盛世的產(chǎn)物,是社會和諧、繁榮的象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 人品即茶品,做茶如做人。品行好、理念新、環(huán)境雅、服務周、茗品優(yōu)、信譽高是開好茶館,廣交天下茶友的基礎。茶友多、市場大、人氣旺、財氣興、茶館火!人脈和財脈是茶館生存、發(fā)展、火爆的惟一生命線!茶館,助君閱歷世事、淡定美好幸福人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上一篇文章:浮生若茶
下一篇文章:暢敘歷史 品味香茗
 以下是對 [茶物質(zhì)文化精髓——《茶人書壺館》] 的評論,總共:條評論
發(fā)表評論】【告訴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收藏此文】【關閉窗口
網(wǎng)站首頁 | 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我們 |版權(quán)聲明 | 招商政策 | 資質(zhì)榮譽
域名:www.zhpecwh.cn 網(wǎng)站名稱 昆明葳盛茶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 聯(lián)系電話:0871-63559399 手機:13658833704 QQ:348058891 564855862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(qū)關上寶海路163號    滇ICP備15000018號
Copyright 2010-2014 昆明葳盛茶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 云南葳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云南愛隨茶香茶業(yè)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. 網(wǎng)站瀏覽人數(shù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