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明春
為宜興紫砂茶具做出重大貢獻的還有如下幾位。
惠孟臣(約1598—1684年),作品小壺多,中壺少,大壺罕見。所制紫砂壺大者渾樸,小者精妙,是時大彬之后的一位名家。
陳鳴遠(約1651—1722年),號鶴峰,一號霞山人,又號壺隱,是時大彬之后最有影響的壺藝家。除茗壺以外,陳鳴遠還善作杯、瓶、盒及各式瓜果造型的器具,如東紫三友壺、伏蟬葉形碟、葫蘆水洗等。這些創(chuàng)作擴大了紫砂工藝的領域,使其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二藝作系。
楊彭年(約1772—1854年),是清代嘉慶時期制壺名家,其壺隨意天成,有天然風致。他與宜興附近溧陽縣宰陳鴻壽合作,創(chuàng)造出“曼生壺”。壺上鐫刻書畫銘款,開創(chuàng)了紫砂壺造型與書法、繪畫、詩文、篆刻相結(jié)合的創(chuàng)作與欣賞機制,將紫砂壺藝導入了一個新的境界。
陳鴻壽(1768—1822年),號曼生,浙江錢塘人,精通文字、書畫、篆刻,在宜興任過三年縣宰,喜愛紫砂,曾手繪十八壺式,請楊彭年及其弟妹按式制作。所制壺底多鈴“阿曼陀室”銘款,把下有“彭年”印章。他雖然不是制壺名家,但他開創(chuàng)了將紫砂壺與詩書畫印藝術相結(jié)合的風氣,對紫砂壺發(fā)展貢獻重大。
邵大亨(約1831—1874),是清末通光,咸豐年間的制壺名家,所制魚化龍壺,以龍頭作壺上的鈕,龍頭如舌頭都能活動。其使世作品構思巧妙,二藝精美,線條飽滿流暢,非一般陶工可比。
顧景洲(約1913—1996年),又名景舟,為現(xiàn)代著名的紫砂壺大師,學者型陶藝家。被尊稱為“壺藝泰斗”、“一代宗師”。顧景洲技藝全面,其作品均極精致,尤其擅長造型簡練的形制,渾樸儒雅,周正含蓄。作品線條干凈利落,挺括沉穩(wěn)。即使普通低檔款式,一經(jīng)他手,神韻格調(diào)即不同凡響。他年逾古稀之后,每有新作精品問世,均為海內(nèi)收藏家競相求覓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