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 關(guān)閉窗口 |
“德昂山寨第一村”:三臺山德昂族鄉(xiāng)允欠三組 |
作者: 文章來源: 點擊數(shù) 71 更新時間:2007-10-11 09:29:50 文章錄入:wzysky |
|
村里的文化活動室打掃得干干凈凈,整齊地放著各種雜志。旁邊是一個寬闊的水泥籃球場。4年前,允欠三組的村民還住在高高的山上,到現(xiàn)在的村子要走半個小時的山路。 平整的彈石路一直延伸到村子的核心——文化活動室。彈石路兩側(cè),沿著山坡,散布著幾十戶人家。家家戶戶門前都修有平坦的水泥路。 從村里陳列的展板上,可以看到4年來生活的變化:4年前,他們點著煤油燈,現(xiàn)在,他們用上了電燈;4年前,一堆柴火架一口鍋,就是廚房,現(xiàn)在,他們不僅有了干凈的廚房,而且用上了清潔的沼氣,既環(huán)保又省錢;4年前,他們依靠政府的資助過活,現(xiàn)在,他們辛勤耕作在香蕉園、甘蔗地里,生活更加甘甜。 30歲的賴臘康不太愛說話。但是當(dāng)記者問他今年的收入如何時,他開心地說:“純收入5000元吧,只會多,不會少?!苯衲晁N了10畝香蕉、20畝甘蔗,還有3畝水田,雨季種谷子,旱季種苞谷。他說,第二天就有人來收香蕉,“估計能收入2000元”。 3年前,賴臘康從山上搬下來,住進了花1.1萬元建起的新房。政府補貼了3000元,他自籌了8000元,其中有5000元是他找熟人借的。不過,現(xiàn)在他并不為此擔(dān)心,因為“很快就能還掉了”。 與賴臘康比鄰而居的賴臘算,日子也很紅火。他家有一個寬敞的院子,四周都有圍墻,大門用鮮亮的藍(lán)色漆刷了一遍,格外引人注目,鮮花從高高的院墻垂下來。他家里共有5口人,人均年收入1800元。 2002年,戴著“貧困”帽子的允欠三組從高山上整體搬遷至交通便利的320國道旁。搬遷初期,三組人均年收入僅有788元,人均年占有糧食289公斤。云南省、德宏州、潞西市將其確定為三級幫扶聯(lián)創(chuàng)“興邊富民”示范村后,至今共投入項目資金117萬元,實施了進村彈石路、輸電線路、攔水壩、文化活動室、種植業(yè)、養(yǎng)殖業(yè)、庭院經(jīng)濟、“豬—沼—果”循環(huán)生態(tài)發(fā)展模式推廣等8個項目。2006年底,全村多數(shù)家庭用上了沼氣,人均年純收入達(dá)到了1208元,人均年占有糧食389公斤。 如今,允欠三組已成為德昂族發(fā)展致富的典型,被群眾稱之為“德昂山寨第一村”。 |